来源: 郑州胃肠病专科医院 发布时间: 2016-06-21 阅读: 次 点击免费咨询医生
肠息肉的分类 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上的一个隆起性的病变,通俗的说,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。肉疙瘩刚开始很小,可能不引起病人很痛苦的症状,但是因为肠息肉和肠癌发病关系非常密切,所以必须引起重视。
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医生指出,肠息肉的分类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、儿童型直肠息肉、结肠与直肠腺瘤、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。以下是其不同类型肠息肉的具体介绍:
1、炎性息肉:亦称假性息肉,是一种炎症改变。由于肠粘膜溃疡(如溃疡性结肠炎、痢疾等)愈合后所引起,多在直肠,不会癌变。
2、息肉病:本病为结肠及直肠多发性息肉,有多种类型,常见者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、息肉综合征、遗传性黑斑息肉综合征、幼龄息肉。前二者易恶变,后二者不易恶变,90%以上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;有的全部结肠受累,少数患者胃及小肠也受累。
早期无明显症状,以后常有腹痛、腹泻、粘液血便。常继发感染,症状加重,出现稀便、味臭,带泡沫粘液血脓,偶有便秘,饭后即有便意感或里急后重感,由于长期消耗而出现贫血、消瘦。遗传性黑斑息肉综合征伴有面部、口唇周围、口腔颊粘膜、手指、足趾、手掌、足跖、肛门周围和阴道的黑色素斑点。
3、腺瘤性息肉(直肠息肉):腺瘤性是最多见的一种息肉。是一种肠道的良性肿瘤,多见于儿童。由腺样组织构成,初起在粘膜上有一个小的突起,多无症状,逐渐长大如黄豆粒,再大如核桃。质软有弹性,色多鲜红而易出血。无蒂者称为广基息肉;有的因肠蠕动及粪便推动使息肉下移,将肠粘膜拉长成蒂称为带蒂息肉。如蒂部纤维化,血运减少,息肉则变为黄白色。 位置较高者称为高位息肉,不易发现。直肠下部息肉或蒂部较长者,排便时可脱出肛外,称为低位息肉,易于发现。一般便后可自回,若反复脱出,逐渐则不能自回,需手法送回。此时便条常有压痕沟,可出现排便不畅、下坠、里急后重等不适感。息肉常单发,偶有多发。幼年型息肉不易恶变,多发性成人息肉恶变较多。
4、家族性肠息肉病:与遗传因素有关,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。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。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,癌变的倾向性很大。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,极少累及小肠。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。
希望大家通过肠息肉的分类,更加清晰的认识肠息肉,以免更好的治疗肠息肉。想要了解更多胃肠疾病的相关信息,您可以点击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网站右侧弹窗进行询问,或者拨打电话:0371-86631277,祝您健康。
答:郑州胃肠病专科医院医生提醒,幽门螺杆菌是慢性...[详细]